一般理解上,“双创”即“大众创业,万众创新”——不是“创卫生城市、创精神文明先进城市”。
在很多场合“创新创业”也被默认为“双创”。后来,也有把“创新创业创造”称为“三创”的,但一般不作为通称。
2014年9月,夏季达沃斯论坛上,李克强总理提出,“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‘大众创业’、‘草根创业’的新浪潮”。
“双创”由此而来。
次年6月,国务院下发《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》 ,双创正式落地。
所谓落地,除政策导引外,就是双创有了明确的运行机制——部级联席会议制度。
即由国家发改委牵头,科技部、人社部、工信部、教育部、财政部、一行三会、中国科协等几十个部委协同,一起推动双创工作。
至今五年。
国家层面,除2015年的《意见》,到后来就“构建支撑平台”、“深入发展”、“升级版”等问题,连推四个“国发文”,几乎每年一个。有这样待遇的,大抵也就是“三农”问题了吧。
为了让“双创”落地,政府主导下,有活动(全国双创活动周、创响中国)、大赛(创客中国、中国创新创业大赛)、培训、展览等活跃氛围的形式;还有就是支持示范基地、孵化器、众创空间、创业园区等渠道的发展。
此外,作为配套,2016年,总盘子400多亿的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投入运作,真金白银投入双创。
对从业者而言,这样带来的一个现实困扰是,每当说起做双创,要么被理解为做活动的,或者误读成做孵化骗补贴。
尽管实际上做的都是老行业。
创业者不用说,投资机构在国内二十多年历史,孵化行业三十年,提供各种to G to B配套的服务行业,更属于不折不扣的传统产业。只是2015年开始,被归集到了一杆大旗之下。